《三农传媒》DM文例:“失耕土地”折射“三农”新希望
活动公告:
   与“失地农民”相左的一个问题——“失耕土地”,年初出现在省政府参事、省社科院研究员谢家雍等人的调研课题中。据介绍,失去农民耕种的土地,即土地撂荒现象,近年来出现上升趋势,而且许多地方处于无人过问的状况。如何评判和处置这种趋势?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调查。
    农民工对土地撂荒的说法
  春节过去一个月了,民工潮势头未减。记者在贵阳市街头、工地、车站等地方,随机采访了近百位农民工,现仅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报道如下:
  3月21日20点左右,记者走进贵开路消防大楼建设工地地下室,在用木板隔出来的一间间简陋工棚里,分别居住着来自省内10多个县的100多名务工农民。听说记者来访,大家都表示欢迎。来自凤冈县新建乡新建村的朱克国、安英夫妇,到贵阳打工一年多,两个孩子放在家里由老人照料,有1.5亩好田土送给二哥家种,差一些的土已丢荒。安英说,她前年在家种地,天干收成不好,粮食不够吃,喂的几头肥猪也因物价下跌,连成本也收不回来,很灰心,所以就随丈夫出来打工,每月收入除了生活开支外,还可存400元送回家给老人和孩子用。在这里务工的其他民工,多数情况与此大同小异,几乎都有部分土地丢荒。
  3月22日上午,记者在百花山路口看见几位“背篼”站着揽生意,上前交谈,其中一名是乌当区新场乡堡寨村的莫良强,他家有3口人、5亩地,因无钱买种子化肥,土地种一半丢荒一半,进城当“背篼”,每月可收入300元左右,自己省吃俭用100元,剩下的送回去补贴家用。与他相比,不远处打爆米花生意的陈国康夫妇的情况要好得多,他们是绥阳县风华镇高原村人,到贵阳四五年了,每月有600元左右送回家给老人和3个孩子用。家中有7亩地,退耕还林3亩;土质好的2亩租给人种,每年可收租粮150公斤;土质差的2亩无人租丢荒。陈国康坦言,出来打工做生意比在家里种地强,也没有那样辛苦。
  3月27日上午,记者在贵阳火车站看到,候车室内外挤满了打工农民,许多人有顾虑或害羞不愿回答记者的问话,一个上午仅获得几个人的回应。龙里县醒狮镇鸡场村的刘妹儿,专程前来送亲友上车前往广东打工。她说,村里丢荒的土地越来越多,有的已丢荒5年了,去年有外地老板来买荒地办饮料厂,还有建山庄的,有的荒地开始被利用起来了。贞丰县北盘江镇红潭村的赵伦启,在贵阳的一家工地干活,请假前来送其两个儿子前往杭州市美佳制衣厂务工,家中只剩老伴一人。他说,离家近便土质又好的地,花钱请人种,每年虽有几千斤粮食收入,但还不抵工钱费,主要是请人看管好土地。离家远土质差的地只好丢荒了。金沙县岩孔镇文丰村吴明灿夫妇,已买好前往温州打工的车票,他家有6口人、3亩地,全靠“望天雨”吃饭,不能维持温饱,只好种一半荒一半,出门打工挣钱奔条活路。
  4月8日傍晚时分,记者在纪念塔附近的南华巷采访到租房经营瓜子生意的丁录平夫妇,他们是瓮安县南关乡南关村人,已进城13年,从打零工到做瓜子生意,去年已在市内购置了一套商品房定居下来,并先后将4个兄弟带出来,去年又将父母亲接进了城。他自豪地说,家中有40多挑谷子的田土全送人种,送不出的也不管了,反正全家人都不会回去了。
  记者目睹到的“失耕土地”状况
  为了清楚准确了解土地撂荒现象,等到春耕生产结束,特别是夏种作物栽插完成后,从7月下旬至8月中旬,记者参加省政府参事调研组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进行调查过程中,所目睹到20余县的“失耕土地”状况,大致可归纳为:
  1.公路沿线、大田大坝里基本没有丢荒现象(如图一)。
  2.在人口压力大、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,庄稼仍然种到了山顶上,也很难看见有土地丢荒现象。
  3.在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山区,则出现一些零星的“失耕土地”,但多属贫瘠的坡耕地(如图二)。
  4.从总体上看全省粮食耕种面积尚未受到明显影响,各地均基本完成了播种任务。
  专家对“失耕土地”的看法
  省政府参事调研组在与安顺、遵义、毕节等地各级干部座谈中,多数人对近年来有所上升的“失耕土地”趋势,认为是个不用担忧的“小问题”,因为其中折射出深化农村改革的新希望。
  省政府参事、省司法厅法律专家孙尔琪,首先从法律层次上分析了这一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现象。他认为,农民与土地的关系,过去被行政强力捆在一起无法脱身,农民离开土地就没有出路,弃农经商是违法的。政府可以把土地分给农民,也可以把土地收回搞集体化,如此反复多次,农民没有任何自主权。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减免农业税后,农民才从真正意义上获得了较多自主权。农民从比较效益出发,现在敢于首先将收益小、成本高、风险大的那部分土地丢荒,抽身进城打工或经商,是农民追求现代生活、欲从土地上自我解放出来的一种尝试,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。法律建设、政府工作宜紧紧跟上这种趋势,为把更多农民从土地上完全转移出来提供支援和服务,如此不断努力并大见成效后,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。
  省政府参事、省社科院经济专家谢家雍认为,随着打工潮方兴未艾,其中比较能干的那部分农民工,正在逐步站稳脚跟,进而举家迁居城镇的人将越来越多。这部分农民,特别是他们的后代,是不可能再想回到农村种地了。所以,“失耕土地”现象不会减少只会增多,这给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。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性条件,就是要求土地实现集约化经营。因此,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尽快转移出来,让出土地,使土地从一家一户分割的破碎结构中走出来,向大户集中、向农业企业集中,唯有这样,现代农业建设才会落到实处。当前“失耕土地”现象,正是孕育这一伟大变革的前奏曲。
  省政府参事、省畜牧局专家乐正中和省林业厅专家王龙龙认为,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草地畜牧业和林业建设,这两大新兴产业都需求更多的土地资源来支撑。我省的不少坡耕地,原本就不适宜种粮食,进一步利用这些土地资源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,做大做强畜牧业和林业产业,才能真正有效发挥我省扬长避短的优势。对于当前产生的“失耕土地”现象,各地正好因势利导,调整产业结构,在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上大作文章,让更多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,早日走出一条具有贵州山区特色的大农业发展路子来。
  基层对“失耕土地”的初步做法
  被称为“八山一水一分地”的贵州,人口压力大、人均耕地少,土地丢荒是没有道理的。面对“失耕土地”逐年增多的现象,一些有头脑有眼光的基层干部,把这视为当前可遇不可求的大好事,抓住机遇,不仅及时化解了“失耕土地”的问题,而且催生了农业产业化的萌芽。
  务川县分水乡红明村,外出打工农民占劳动力的50%以上,为解决他们外出后家中土地丢荒问题,在县乡政府关心帮助下,村两委干部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,与外地客商联系,利用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,着手产业结构调整,大力发展订单农业,使丢荒的土地被集中租用起来,建起400亩辣椒基地,在家务农的劳动力被安排到基地里打工,不仅学到了新的种植技术和管护知识,还增加了收入,全村劳动力初步实现了“外出打工挣钱,在家种地增收”的共同致富目标。
  镇宁自治县大山乡东窑村,10年前就有农户举家进城打工或经商。其中东窑寨组农户已从81户减少为34户、曾家庄组已从51户减少为8户,全村外迁农户占到了将近70%,在土地面临丢荒的状况下,在县乡政府关心支持下,村组干部积极出面组织协调,在自愿原则下,先后将全村90户举家迁走后留下的承包地,全部转包给本村和邻村的农户耕种,同时解决了长期来人多地少的矛盾,农户在转包土地上的收益,人均达千元左右。
  威宁自治县雪山镇最高海拔达2680米,最低海拔1700米,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乡镇之一,拥有天然草山草坡15万亩,其中不少出现荒芜现象。近年来,该镇扶持起15户种草养畜大户,承包荒山草坡面积10500亩,平均每户承包700亩,平均每户养羊210只,养牛5头。到目前为止,全镇大牲畜存栏已上升到2.6万头、羊存栏4.8万只、猪存栏5.7万头。畜牧业产值达4500万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51%。
添加时间:2008-10-13 消息来源:中农兴业网